本篇文章1656字,读完约4分钟

盘和林

浙江温州一名20岁女孩被杀害一事,再次将滴滴推向舆论焦点。

26日,滴滴对比该事件发表《关于乐清顺风车事件的自我调查进展》,主要有3个文案。 一是决定从27日零时起在全国范围内办理下线顺风车业务。 第二,继续改善和升级呼叫系统。 三是免去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黄洁莉和客服副总裁黄金红的职务。

“反思滴滴事情 缺失竞争者让公司失去内部纠错动力”

3个月前的郑州空姐姐被杀害后,滴滴的应对措施如下。 5月11日,滴滴将全国顺风车业务停业改善一周。 5月31日,滴滴公布整改方案; 6月13日,滴滴宣布6月15日起恢复夜间订单; 6月22日,在滴滴小范围内在线测试护航模式。 此后,没有实质性措施。

“反思滴滴事情 缺失竞争者让公司失去内部纠错动力”

顺风车司机频繁犯罪,作为负有管理责任的平台方,在司机资质考核方面暴露出了很多漏洞,但多次翻新多次犯下了旧错。 在这种缺乏改善力的背景下,垄断阻止竞争的弊端显现出来。

经济学家表示,缺乏竞争对手往往会使垄断公司失去内部纠错机制。 堵塞滴滴的安全漏洞,除了发挥监管、技术等力量外,加强反垄断,也许可以通过竞争激活公司的内在驱动力,建立内部纠错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与外部监管力量合作,达到更好的效果。

“反思滴滴事情 缺失竞争者让公司失去内部纠错动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取得滴滴垄断地位,不是因为技术上的突破而受到专利保护获得垄断地位,也不是因为制造了什么充满创意的产品而在市场竞争中秒杀对手,实际上是在共享经济上找到了切入点,在法律监管的边缘地带开辟了疆拓土,

关于垄断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垄断的危害主要有三点。 一是垄断公司操纵产量和价格,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二是在位垄断者为了保证垄断地位向监管者行贿,造成不值得的租金损失。 第三,在位垄断者为了防止其垄断地位受到挑战而压制新公司,如果没有“混局者”,市场的创新动力就会不足。

“反思滴滴事情 缺失竞争者让公司失去内部纠错动力”

关系到乘客的生命安全,这不仅仅是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

福特在比较汽车是否安装安全装置时发现,不安装安全装置引起的事故及其赔偿额远远小于安装安全装置的费用,选择了沉默。 之后,这也成为了垄断带来不好结果的典型例子。 当然,福特最终也下令惩罚性赔偿350万美元。

阳光下没有新的事情。 对滴滴来说,如果检查司机的资质,并致力于建立乘客追求安全的系统,价格毫无疑问会一点也不贵。 如果默许司机鱼龙混杂的现实,通过公关手段和事后赔偿解决伤害,将会是更经济、更合算的做法。 在权衡之下,滴漏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在大部分垄断公司都在实践“理性经济人”思维的情况下,答案可能不言自明。

“反思滴滴事情 缺失竞争者让公司失去内部纠错动力”

问题是,在目前我国监管还不够完善的条件下,对这种“合理经济人”的矫正制度还不够。 如果没有让公司感到肉痛的惩罚性赔偿,顺风车的乘客被杀害之类的事将来也不容易。

在互联网浪潮中,一些头部企业在资本的推动下大幅扩张,严重破坏了正常的领域秩序,但监管跟不上市场的步伐,未能妥善解决全新的问题。 但是,根本原因是竞争对手的缺乏不足以给垄断公司带来自我纠错的动力。

每次发生问题,滴在道歉声明上都说要加强自我检查,但结果并不完全满意。 只要这些事情不足以影响滴露的生存、扩张,就不容易采取实质性的措施来处理这些问题。

网络时代,平台型公司的市场集中度往往远远高于以前流传下来的公司。 年度,滴滴平台活动用户数占全网约车平台活动用户数的63%,网约车平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达到4200,远远超过市场高度集中的标准2500。

在“网络外部性”这一天然护城河的保护下,平台型垄断公司容易维持其垄断地位,外部挑战形式小则令人骄傲。

如果市场不能有效约束它们,也许只能期待外部监管。 确实有必要的话,可以考虑按专车、快车、顺风车等部门进行分割,或者鼓励培养同业竞争对手。 反垄断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顾客权益的同时,确保公司的活动真正造福于整个社会。

“反思滴滴事情 缺失竞争者让公司失去内部纠错动力”

从反垄断实践看,竞争者的出现带来的服务、安全的改善和优化往往比法律规制等要高效得多。 我认为反省滴滴这样的事,除了加强行政规制等监管以外,在反垄断措施中一起发挥力量,可能有助于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作者是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来源:经济之声

标题:“反思滴滴事情 缺失竞争者让公司失去内部纠错动力”

地址:http://www.jyqsh.com/jjrd/7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