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371字,读完约11分钟
■亚当·史密斯几百年前就注意到了“贸易的力量”。 经贸合作是中印关系中最具正面积极意义的,这是两国经济结构的互补性所决定的。 两国的政治关系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不妨碍会带来双赢结果的合作。
■中国提出的经济合作计划不仅包括双边投资贸易,还有“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多边区域和次区域合作计划,对印度都具有重大意义,将成为两国领导人此次会谈的重要拷贝。 总之,经济合作是促进中印关系的利器,在过去十多年中一直在进行说明。 只要双方不追求利益汇合点,不执着于所谓“安全忧虑”,不被一些害怕天下混乱的西方媒体所迷惑,合作共赢的大门就是敞开的。 这也是习主席这次访印的首要看点。
■中印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不会因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而自动解决。 处理双方的矛盾分歧需要共同努力,也需要对如何迅速发展双方关系的正确期待。 如果双方只有竞争之路,那么迅速发展的前景也是必然的。
经过多方外交协商,中国国家主席习终于正式宣布将于9月17-19日正式访问印度。 这反映了中国国家元首8年后将再次正式踏上古老的天竺之域,当前中印关系高层往来机制更加成熟,彼此相邻的新兴大国在寻求相互理解和信任的道路上做出了巨大努力。
在此前6月28日与印度、缅甸领导人共同出席的纪念“和平共处”五个大致发表60周年的大会上,习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阐述了中国的对外战术和方针。 中国领导人采用这个平台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对外战术绝非偶然。 中国和印度建交60多年风雨飘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两国关系不是完美的朋友和伙伴,正因为如此,如何正确解决双方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反映了外交的智慧。 这种智慧是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决心继承和发扬的。
管制矛盾的分歧是由什么引起的
众所周知,中印关系的核心问题如何划分界线,这关系到领土主权,仍是当前国际关系中最敏感、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过去的60多年里,边境纷争在各个阶段都成为了指标性的问题,因此也有悲观的看法认为,只要两国不彻底处理边境纷争,就不可能使两国关系正常化。 当时,边境冲突后,印度议会走得更远,主张中国不与中国谈判,除非中国满足印度对领土的所有要求。 但是,印度在这里存在着明显的逻辑悖论。 如果领土问题都符合印度的要求,为什么还要谈判? 谈判不是为了处理纠纷吗? 另一方面,印度似乎意识到,中印之间不仅可以讨论领土争端,其实也可以讨论很多其他行业的问题。
在实际政治中,两国对边界问题的认识逐渐深化。 从2003年开始,两国建立了特别代表会谈机制,至今已举行了17次。 最近一次是今年2月在新德里举行的。 也就是说,在印度议会选举之前。 选举后,印度政府更迭,莫迪领导的人民党政府在边境冲突中采取何种态度成为媒体关注的话题,但事实表明双方对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有着较高的共识,并未受到印度政府更迭的影响。 中方的角度是一贯的,多次通过和平谈判的方法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处理方案。 习主席这次访印是否加快了寻求处理方案的步伐? 大部分分解都持谨慎态度,双方认为没有为此制定时间表。 另一方面,双方充分意识到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符合所有利益。 这是边界争端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管理矛盾的分歧。
规制矛盾的分歧需要一定的危机解决机制,该机制的基础是互信。 中国高层去年10月召开了“周边外交实务会议”,习主席亲自提出了解决与邻国关系的一系列新的大体和精神。 “亲、诚、惠、容”四字方针高度概括了中国继续推行睦邻政策的政治意愿。 以习主席为首的新领导人集体就座后,在外交方面更加重视与邻国的关系,对周边国家进行了全面访问。 此次印度之行也被视为贯彻中央周边战术的重要外交行动,将极大地影响中印政治互信建设的进程。
推进中印关系从何下手
习主席此次访印是在两国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的背景下进行的。 经贸合作是中印关系的亮点,这是两国学术界的共识,决策层也在不遗余力地推进,两国贸易量从本世纪初的10亿多美元激增至700多亿美元,接近千亿美元大关。 根据两国年的构想,这个目标应该在年实现,届时中国将毫无悬念地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对象。 相比之下,日本近年来努力加强与印度的经贸合作,双方贸易量200多亿美元,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但中日政治关系非常差。 这种现象表明了亚当·史密斯几百年前就注意到的“贸易力量”。
经贸合作是中印关系中最具正面积极意义的,这是两国经济结构的互补性所决定的。 中国作为工业产品大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明显领先于印度,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首先体现在价格上,对印度市场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例如印度总理莫迪在习主席访问之前先去了东京。 日印媒体广泛预测日本将帮助印度建设高速铁路,引进“新干线”技术,但结果并未持续。 真正的理由还不知道,但很大的原因可能是日本的价格太高,条件艰苦。 因此,许多印度媒体把希望寄托在中国,希望习主席这次访问能在中印铁路建设合作中取得成果。 这当然会得到中国的积极回应。 这个例子是中印经贸合作迅速发展的良好脚注。 两国的政治关系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不妨碍会带来双赢结果的合作。
随着经贸合作的上升,近年来出现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印度对华贸易赤字不断扩大,印度方面表示,已经“难以承受”。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印度的对外贸易大多为赤字,顺差年少。 因为大量进口能源,工业产品缺乏竞争力。 但是,现在赤字来源国正在中国,首先是大量进口产品。 这对印度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如何平衡与中国的贸易似乎将成为印度方面想讨论的首要问题之一。 中国充分了解印度的情况,也不将顺差作为与印度的贸易目的,而是希望通过各种措施促进处理。 一是在印度设立“中国工业投资园区”,通过对印度的投资来提高在当地的生产力,从而平衡双边贸易。 这是一个双赢的方案,我相信这次访问会有具体的落实。
印度经济近年来面临巨大困难,快速发展速度明显下降,成为所谓的“退色金砖”。 这在国内政治中有激烈的反应,由于民众的直接心情太差,愤怒地向执政的国大党发泄,在这次选举中大败而退出。 莫迪领导的人民党政府获得了政治利益,在议会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胜,但他面对民众的期望,必须尽快提高经济。 这对莫迪政府来说是很大的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提出的经济合作计划,不仅是双边投资贸易,包括“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多边区域和次区域合作计划对印度也具有重大意义,是两国领导人此次会谈的重要文案 总之,经济合作是促进中印关系的利器,过去十几年来,双方一直主张努力寻求优势汇合点,不执着于所谓的“安全忧虑”,不被一些害怕天下混乱的西方媒体所迷惑,合作共赢的大门就敞开了。 这也是习主席这次访印的首要看点。
中印关系快速发展前景的正确期望是什么?
中印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不会随着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而自动消除。 处理双方的矛盾分歧需要共同努力,也需要对如何迅速发展双方关系的正确期待。 如果双方只有竞争之路,快速发展的前景也必然会得到考虑。 因为这位印度前总理辛格以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演讲时特意提出了“世界足以让印度和中国共同快速发展”的意见。 可以说,这种看法因其客观性和包容性而受到中国的赞赏,成为理解中印关系的重要术语之一。
莫迪政权成立后,印度人民党表现出了执行强硬政策的一贯姿态,该党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也在领导人的一些讲话和措施中被掩盖了。 例如,印度的全民主张无论民族都应该统称“hindus”,其词当然可以是印度人也可以是印度教徒,显然很难被其他民族接受; 另外,政府提出今后的官方文件和法律文件等应该用印地语发行,领导人也应该说印地语,这一点被印度总人口约一半的大部分人采用,但同样大部分人采用的是各种民族语言而不是印地语, 除了殖民时代的影响以外,其他民族不想看到采用印地语的印度斯坦族人独自一人,这也是英语成为官方语言的重要理由之一。 面对这种民粹主义色彩急剧加强的印度,中印关系迅速发展的前景到底如何?
首先,上述印度内政问题对中印关系的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印度没有两党各自的对华政策,无论谁上台,都奉行以印度利益为优先的政策,具体到对华政策,这一利益优先的重点在哪里,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第二,根据莫迪的政治经验和他对国际事务的看法,本届政府的优先重点多半以经济快速发展为中心。 因为,印度的安全环境总体上应该比以前好,印度周边没有什么动静,即使在阿富汗,未来局势的迅速发展也不会对印度产生很大的影响。 莫迪迄今为止在地方上的政治经验,是以如何引进外资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等问题为中心展开的,对他担任政府首脑后如何看待印度的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上述两点来看中印关系的前景,乐观预测两国关系的前景是没有根据的,但也可以稍有信心地评价双方在经贸行业包括金融合作和相互投资等方面将会有新的动力。 金砖国家巴西峰会达成新开发银行成立决定,中国主导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以来,中印在国际金融业的合作呈现出新的可能性,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如何改革等问题也成为中印可能采取的共同角度,这些都不是 预计在全球层面,中印关系将有良好的合作前景。
在地区层面,中印关系面临着比较多的挑战。 例如在南海和东海,印度出于战术考虑,努力提高其存在,试图通过与日本等国的合作,极大地扩大影响,这可能直接影响中国对印度的看法。 在南亚和印度洋,随着中国对该地区的重视,从能源安全到巴基斯坦-阿富汗事务,中国的影响可能会大幅上升,从而导致印度的战术不安。 但从此前流传的地缘政治迷雾也可以看出,实际上中印在地区层面的实际优势冲突并不明显,在双方合作空期间,随着两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出现了新的形式, 例如,上合组织的扩大预计将吸收印度等新成员,习氏提出建立亚洲安全保障体系,印度在这样的构想中显然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等,区域合作是中印关系未来迅速发展的试金石,习主席
最后,中印关系的归宿归根结底取决于双边关系如何走向。 两个新兴大国如何相处,这在国际政治实践中是史无前例的。 西方媒体经常用鲜血和火来描述所谓“两强之争”的局面,但这种说法掩盖了一个重要的事实。 因为中国和印度同为新兴大国,但两国实力不在一个水平上,力量不平衡不容易得出“两强之争”的结论。 因为这很可能根本不存在,如果中国的高速发展确实能产生“两强”,那也不是印度,而是美国。 美国一些人和媒体刻意解释中印“两强”背后隐藏的战术意图是什么,但从实际上不需要太多智慧也可以看出。 中国当然有冷静的意识,这种意识也将成为实际的战术,形成中国和包括印度在内的其他大国的关系。
(作者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中心主任、研究员)
原文链接jingji.21cbh//9- 16/4 NMDA2ntnfmtmwntc4ng
来源:经济之声
标题:“中印关系中“贸易的力量””
地址:http://www.jyqsh.com/jjrd/7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