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19字,读完约3分钟
吃瑞士饼干,喝韩国饮料,从某种意义上说,吃进口食品已成为当今新的时尚潮流。 这些新颖精美包装的进口食品不仅是大大小小的超市,购物网站本身也占据了天地。 通过各种各样的包装和不擅长的洋文,据记者调查,进口食品可能也不会轻易“进口”。
摊位上没有中文标识
大型超市的保质期快到了
在市区人口密集的地方,经常看到销售进口食品的摊子。 最近,在某个夜市上,看到了小甜饼、咖啡、蜜饯、巧克力等各种海外食品摆在小摊上。 价格也很便宜,大多在10元左右。 这些商品大多没有中文标签,全身都是“洋文”。 记者问这些食品是从哪里进货时,摊主说自己也不知道。 之后,记者在几家卖进口食品的店,无论是日本饮料还是韩国饼干,看到中文标签都不容易。
随着进口食品的热销,许多大超市也相继开设了进口商品专门货架。 与小商店的“零零星星”相比,在沃尔玛、家乐福等大超市,记者在用外语包装的进口商品上看到了明显的中文标签,食品名称、原料、原产地、经销商等新闻齐全。 但是,由于有些进口食品不太受海啸袭击,所以包装不仅看起来很“沧桑”,质量保证期也快到了。 例如,西班牙产饼干的生产日期为年9月26日,保质期为年12月26日。
难以提供卫生证书
网上购物更加谨慎
记者在淘宝网搜索“进口食品”,相关结果达到10万多种,这些食品主要来自韩国、泰国、越南、马来西亚、中国港澳台等地,销售额也非常惊人。 其中,一种越南面包干燥月份的销售额达到16000多件。
这些进口食品的销售者可以说对自己的产品很有信心,但当记者要求进口食品卫生证书时,他说自己只是个“小鬼”,自己不知道。 记者和另一位顾客服务的在线咨询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对话。
可见,由于开放的平台,网上销售的进口食品不仅准入门槛低,在监管方面也存在困难,食品类的卖家缺乏统一的规定。
进口食品身世多而杂
最好选择正规业者[/s2/]
据进口食品销售者介绍,进口食品也有“行商品”(经由代理商、区域经销商)和“水产品”),但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进口食品除了这两种外,还有不少是“假冒进口商品”。 明明是真正的“国货”,却写着外语冒充进口货。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和《包装前食品标签通则》的有关规定,进口前食品必须有中文标签,除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成分和材料表、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法、进口原产地和国内代理商、保质期等复印件外, 因此,对于没有中文标识的食品,客户必须仔细识别,小心购买。
另外,客户在购买进口食品时,最好选择正规的大型超市和比较靠谱的电器运营商。 另外,也可以向销售商索取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进口食品卫生证明书。
(本文原创来源:齐鲁晚报(齐鲁晚报) ) ) ) ) ) ) ) )。
来源:经济之声
标题:“进口食品“进口”需谨慎”
地址:http://www.jyqsh.com/jjrd/6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