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14字,读完约7分钟

近几年,“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的说法备受瞩目,有的业者甚至发售了据说具有排酸效果的健康食品。 “酸性体质”引起疾病了吗? “酸碱体质”的说法科学吗? 食物会影响人体的酸碱度吗? 人民日报《求证》栏目记者就此采访了医学专家和营养学家。

““酸碱体质”纯属商业噱头”

疑问1 :“酸性体质”容易导致吗?

【应答】“酸性体质”不是疾病的原因而是结果。 “酸性体质引起的肿瘤”会吓死人

据网络报道,中国70%的人由于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影响,体液ph值在7.35以下,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属于“酸性体质”。 “酸性体质”的人容易患重病和癌症。 这个说法对吗?

据采访,人体有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分泌的各种消化液、排泄的汗、尿等各种体液。 这些液体的酸碱度不同,一般在ph值下测量。 例如,血液的ph值应处于7.35—7.45的弱碱状态,低于7.35会引起酸中毒,引起头晕、瞌睡、焦虑甚至精神障碍; 高于7.45会引起碱中毒,出现肌肉痉挛和心脏问题。

““酸碱体质”纯属商业噱头”

伦敦大学医学博士、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高凌、解放军第四五八医院急救中心主任何小华认为,“酸性体质”引发疾病的说法颠倒了因果关系。 实际上,结果并不是因为“酸性体质”而生病,而是得了某种病,吃了什么药就会中毒。

““酸碱体质”纯属商业噱头”

武汉协和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副教授陈瑞介绍,导致身体酸度上升的疾病包括糖尿病、肥胖、高尿酸血症等代谢性疾病、重度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肾功能衰竭等泌尿系统疾病。 这些疾病严重影响机体代谢,或引起代谢终末产物排泄障碍,从而导致身体酸度上升。

““酸碱体质”纯属商业噱头”

医学博士、广州阳普医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冠华认为:“‘大多数人是酸性体质’的想法是错误的。”大多数人正常处于正常状态,只有极少数人因病变而破坏酸碱度的平衡。

据四川省营养学会常务理事、四川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博士课程指导老师李云介绍,“酸性体质”理论多以“酸性体质引起肿瘤”吓唬人,但从医学上看,人体酸碱性与肿瘤诱因有关的说法不多。” 实际上,“酸性体质”并不是诱发肿瘤,而是肿瘤生长导致实体肿瘤周边的微环境变酸。

““酸碱体质”纯属商业噱头”

疑问2 :“酸碱体质”学说科学吗?

【应答】中医、西医都没有“酸碱体质”的概念

何小华治疗过很多“酸中毒”患者。 他认为“酸碱体质”理论是个伪命题。 人的酸碱度首要指体液。 不同体液有不同的酸碱值,如血液为碱性,但胃液为酸性。 因此,将人类体质单纯地分为“酸性”、“碱性”是不科学的。

“‘酸碱体质’是无稽之谈。 ”高凌向记者介绍说,人体有强大的缓冲系统,过量摄入酸性后,机体会产生大量的碱性成分来缓冲酸性的侵袭,从而中和其中,但反之亦然。 即使这些缓冲机制在过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的冲击下被消耗,肺部也可以通过呼吸排出二氧化碳减少血液中的酸性成分,肾脏通过尿液排出体内的酸性物质,维持酸碱度的稳定。

““酸碱体质”纯属商业噱头”

李云和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都表示,医学理论中不存在“酸碱体质”或类似的概念。

中医理论中有“酸碱体质”一词吗?

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史各学说研究室副主任章升懋告诉记者,中医学理论中不存在“酸碱体质”的概念。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宋恩峰医科主任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医中不存在酸碱的概念。” 中医体质学主要是通过中医阴阳五行、脏腑、精气血津液等来揭示个体体质的差异,具体分类方法有阴阳分类法、五行分类法、脏腑分类法、体型肥胖分类法等,而不是“酸碱体质”。

““酸碱体质”纯属商业噱头”

“并不是身体所有部分都偏向碱性。”四川省华西医院营养科主任胡雯说:“健康皮肤的ph值应该是弱酸性的。 弱酸性的皮肤是因为细菌不易繁殖”。

网络上流行的“酸碱体质”检查方法是用ph试纸测量尿液或口腔的酸碱度,评价身体的酸碱度。 李云表示,这种做法不科学,人体酸碱度需要抽血检测评价多项生化指标。

(/S2 )疑问3 )食物会影响身体的酸碱度吗?

【响应】影响甚微,人体可以自行调节平衡,请勿追求碱性食品

有网友表示,过多摄入谷类、肉类、蛋类等酸性食品会引起“酸性体质”,引起慢性病。 蔬菜和水果是碱性食物,可以改善“酸性体质”。 请远离酸性食物,多吃碱性食物。 辅食市场营销说,应该有意识地服用“排酸”辅食和“碱性”营养剂等。

““酸碱体质”纯属商业噱头”

食物中有酸碱的区别吗?

“在食物化学研究中,食物根据燃烧后得到的灰分的化学性质,可以分为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 灰分是食物燃烧后残留的微量元素的氧化物,与食物体内代谢产物性质不同,这些产物有酸性、碱性、中性。 血液酸碱度是各种代谢产物综合平衡的结果,不仅仅由食物燃烧后剩下的一些矿物元素决定。 ”胡雯说。

““酸碱体质”纯属商业噱头”

食物能改变身体的酸碱度吗?

武汉医院营养科营养师蔡红琳认为:“食物有一定的酸碱度,但是光靠食物不太容易直接影响人体体液的酸碱度。” 肉类、乳制品类、谷类等酸性食物消化分解后,在人体内残留氯、硫、磷等酸性元素; 蔬菜和水果等碱性食品被消化分解后,体内会残留钠、钾、钙、镁、铁等碱性矿物质。 “但是,这些物质很快就会随着机体的缓冲系统发生变化,使机体体液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

““酸碱体质”纯属商业噱头”

高凌说,胃液是ph1-2的强酸,而胰液是ph8.8的强碱,食物被胃吃了会变成酸性,进入肠道后会被碱性物质中和变成碱性。 食物通过消化道后,其成分中的酸碱性几乎消失,食物分解产生的酸碱性代谢物对尿液的酸碱度影响最大,对其他部位的ph值没有影响。 据他介绍,一点药物确实可以改变胃肠道、泌尿系统等局部的酸碱度。 例如,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抑制胃酸分泌,治疗胃溃疡,碳酸氢钠水可以改变痛风患者尿液的酸碱性,使尿酸结晶不易沉积在肾脏,但这些药物不会导致血液和组织中的酸碱度有任何变化。

““酸碱体质”纯属商业噱头”

何小华表示,我们提倡多吃青菜、豆腐、水果等碱性食品,但其实需要维生素、粗纤维等营养成分,而不是获取“碱”成分。

胡雯也强调,蔬菜和水果之所以能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是因为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元素、膳食纤维等,不是所谓的碱性作用。 [/s2/]

酸碱体质理论认为,“酸性体质”的人为了达到“酸碱平衡”也必须补充“排酸”产品。 对此,湖北省中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胡运莲认为,可排酸的“新型健康食品”外包装没有“国食健字”,不属于正规的销售渠道,客户不应该随便购买食用。

““酸碱体质”纯属商业噱头”

四川华西医院公共营养师李建认为,“酸碱体质”理论之所以流行,是因为一些商家为了销售保健品和药品而搞噱头,“酸碱平衡”迎合了一些人对饮食和健康的某种心理,正是因为流行的“医学常识”

“食物必须追求多样性、肉的搭配、均衡的饮食。 各类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不能相互替代。 追求碱性食品,放弃酸性食品是不科学的。 ”李云说。

高凌说:“人们想远离疾病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在追求健康道路的过程中,‘不畏浮云’。”在各种不实言论猖獗的现代社会,人们必须尊重医学,科学养生。 不是在意所谓的“酸性、碱性”,而是均衡饮食,以及生活习惯、适度的运动、积极的心态才是健康的有力保证。  

来源:经济之声

标题:““酸碱体质”纯属商业噱头”

地址:http://www.jyqsh.com/jjrd/6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