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73字,读完约5分钟
该网赫尔辛基9月8日宣布,诺基亚将把大部分手机业务出售给微软。 这个消息在芬兰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有人认为这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另外,无论是诺基亚的高管还是芬兰政府的官员,都欢迎收购,认为这将大大改善财务状况,为企业的快速发展、股东收益、产业转型感到幸运。 那么,如何看待诺基亚手机被微软收购背后的成与败、得与失?
“输”在哪里?
一个是输给手机市场的占有率。 诺基亚组建了综合电信集团,从事通信设备和服务、软件技术开发、电子终端制造等。 其中最多的客户最清楚的可能就是手机的生产。 2008年,使用塞班系统的诺基亚手机曾占据全球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一半江山。 但在短短几年内,在苹果和三星的冲击下,诺基亚的份额急剧萎缩,目前在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只有约4.6%。
第二,要输给盈利能力。 手机的份额被剥夺,极大地影响了诺基亚的盈利能力。 2008年公布的《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诺基亚进入第88位,盈利98.6亿美元。 但是在财政年度,诺基亚没有盈利,被列为500家公司中亏损最大的50家企业之一。 另一方面,同年,苹果、三星、微软、谷歌几家企业的利润在100亿美元以上,其中苹果利润达到417亿美元。
三是输给了企业形象。 诺基亚曾经是手机制造业的领头羊。 耐用的质量、低廉的价格、内置的天线、超强的续航距离、智能系统、地图定位等先进技术,造就了众多忠诚的全球市场,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 现在,已经把花了20年岁月建立起来的庞大的手机事业转让给别人,使之变得完整。 大多数芬兰人觉得有点“丢面子”。
四是输给了国家形象。 十几年前,世界手机市场强队林立,大部分人都想分一杯羹。 渐渐地,爱立信、西门子、摩托罗拉相继退出市场,苹果、三星、华为等异军突起。 在多次争夺之后,来自北欧小国芬兰的企业品牌诺基亚一直保持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9月3日的收购决定意味着诺基亚手机将不再是芬兰的企业品牌,芬兰人多少有些难过。 芬兰瓦萨大学传播专业的一名学生表示,芬兰人在买手机时,大部分优先考虑诺基亚。 “但是今后呢? 无法想象。 ”
为什么“惨败”?
诺基亚企业成立于19世纪中期,从事传入芬兰的造纸工业。 19世纪末,企业将无线电产业纳入经营范畴。 20世纪60年代,诺基亚设立电子,奠定了后来电信集团的雏形。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芬兰的出口领域受到严重打击,经济形势急剧恶化。 此时,诺基亚果断放弃了造纸、化工、橡胶、电缆、能源等以前流传下来的产业,做出了只保存电子部门的重要选择。
这次的“瘦身”计划被解释为是后来成功的战术选择。 诺基亚致力于为大众生产廉价、实用、耐用的手机,最大限度地发挥北欧人独特的执着、严谨、钻研等优势,在质量和价格管理上不断创新,将竞争者抛在脑后。
在诺基亚通过塞班系统占据高端智能手机市场50%以上份额的情况下,乔布斯将他的“苹果”带入了手机市场,改变了竞争规则。 不久,谷歌开发了开源安卓系统,成为了新规则的制定者。
塞班企业是诺基亚与爱立信、摩托罗拉于1998年合资成立的,目的是开发在手机和其他移动通信终端上运行的开放式操作系统。 但是,与苹果的ios系统和谷歌的安卓系统相比,塞班在触摸屏体验、兼容性、移动APP等方面明显缺乏竞争力,与个人电脑和网络的交互和扩展方面也存在较大的缺点
事实上,诺基亚已经着手开发基于linux的新一代手机操作系统maemo (也就是后来的meego ),将其作为塞班的转型产品使用。 但是,本世纪初的诺基亚已无法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过于闪耀的塞班系统反而不堪重负,新的meego系统尚未在市场上得到验证,诺基亚无法做出像上次那样明智的选择,失去了战术的先机。 在苹果和安卓出现的2008年,诺基亚也收购了塞班企业的全部所有权,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垄断系统。
之后,诺基亚开始接二连三地倒霉。 2009年末,摩托罗拉、三星、lg、索尼爱立信相继停止开发塞班平台,改用安卓系统。 塞班岛的市场份额越来越萎缩,今年被安卓机超过了。 年10月,诺基亚聘请微软前高管埃罗普担任总经理,决定与微软结盟。
根据芬兰经济研究所教导尔基·阿里-尤尔克率领的研究小组的说法,目前诺基亚长期留恋塞班岛,无法马上推出更新换代系统,也无法马上使用安卓平台,而是拜拜 这个时候,那个败北就决定了。 “走错一步,走错一步”,之后的一系列合作,在手机部门与微软合并之前,都是“不得已”的。
芬兰瓦萨市主席斯特兰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诺基亚早期重视产品的耐用性、实用性和与顾客的友好性,后期使用windows手机系统,推出炫目的旗舰产品是公司内部的政治决定。 “如果无视顾客体验,就会失去市场。 这是竞争法则。 ”
链接:日本新闻/财富//- 09/08/c _ 117277332
来源:经济之声
标题:“百年老牌诺基亚“惨败”的背后”
地址:http://www.jyqsh.com/jjrd/3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