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49字,读完约4分钟
经记者陶力从上海出发
从阿里巴巴股权分裂的轨迹来看,其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前期主要归因于公司快速发展中融资输血的必要性,后期主要归因于股权结构的整合。 两个阶段的主要分水岭是2005年雅虎的上传。
虽然以马云为代表的管理层股权占比很低,但阿里巴巴首席人事官戴姗向《每日经济信息》记者强调:“马总的股权很低,员工持股率是国内互联网企业中最高的。”
但是,围绕股东投票权的纠纷现在成为左右阿里巴巴ipo大局的焦点。
融资几次分裂/
1999年10月,马云创立阿里巴巴短短半年后,从高盛、富达等国际财团获得了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拉开了阿里巴巴股票分裂的序幕。
此后不久,2000年1月,软银联合富达、汇亚资金、tdf、瑞典投资等6家vc向阿里巴巴投资2500万美元,当时的阿里巴巴管理团队仍对企业保持绝对控制权。
2004年2月,软银、胡达等vc又将8200万美元的战术资金投向阿里巴巴,这笔投资成为当时新闻网历史上融资额最大的交易。 软银的出资额达到了6000万美元。 这笔融资完成后,阿里巴巴的股权结构发生了如下变化。 马云及其创业团队仍然是阿里巴巴的第一大股东,占47%的股份,但却是股权占有率首次跌破50%的重要节点。
阿里巴巴股权结构中最大的核裂变发生在2005年。 那年8月,雅虎以10亿美元现金、雅虎中国全部业务、雅虎企业品牌和技术在中国的采用权为交换,获得了阿里巴巴集团40%的股份和35%的投票权。
此次股票交易为阿里巴巴之后的快速淘宝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历经多年磨难终于成为全球最大的c2c交易平台,在此基础上,天猫、集资、一攫千金等一系列新兴业务相继孵化。 但是,另一方面,这次交易使阿里巴巴的股权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 雅虎取代了马云(杰克·默)为首的管理团队,成为阿里巴巴的第一大股东。
2007年,阿里巴巴旗下b2b运营企业阿里巴巴互联网公布的招商证书复印件显示,当时阿里巴巴的股权结构为雅虎、软银、企业管理层、员工和其他股东,分别为阿里巴巴集团的39%、29.3%、39%。
股权结构的重新整合/
左手融资,右手伴随着股权结构的分裂,这是早期马云(杰克默)在公司快速发展中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而雅虎英雄迟暮和软银对阿里巴巴管理的紧迫感,迫使失去了企业控制权的马云(杰克默),不得不整合股权结构,走上自我偿还的道路。
年,由银湖、俄罗斯互联网投资企业dstglobal、马云主导的云基金、淡马锡组成的投资团向阿里巴巴集团投资20亿美元,为集团早期投资者和员工提供流动性套现。
年,以阿里巴巴互联网私有化成功为契机,马云继续引进其他投资者,通过这些资本运营,以71亿美元的代价“回购”了雅虎20%的股份。
根据雅虎去年9月向美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sec )提交的文件,阿里巴巴向雅虎回购股份的资金包括39亿美元的股权融资,每股15.5美元的普通股发行和a系列优先股转换计划。 此外,作为融资手段,回购协议允许马云(杰克默)的附属投资基金收购最多可转换1亿5000万美元。
今年7月,雅虎向美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提交的最新资产负债表显示,雅虎从阿里巴巴共收到8.46亿美元,完全没有阿里巴巴集团的优先股。
记者总结相关公开资料显示,截至年底,马云合计持股比例约为7.43%,其余7人管理层合计持股比例为10.38%。 另一方面,阿里巴巴目前的董事会正在实施4人制框架。 阿里巴巴占2席,其中1席为马云,2大股东雅虎和软银各占1席。
去年雅虎股份回购成功后,阿里巴巴和雅虎达成的《新股东协议》副本中规定,在阿里巴巴集团整体上市之前,企业董事会将维持上述四人制框架。 换句话说,在阿里巴巴ipo之前,以马云(杰克默)为首的管理层依然控制着企业。 但是,上市后,这种4人制的框架有可能发生变化。
基于此,目前的合作伙伴机制使ipo成为阿里巴巴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由于没有合伙人机制,上市后,以马云(杰克马)为首的管理层因股票占有率过低而失去企业控制权。
来源:经济之声
标题:“阿里巴巴股权结构“裂”变:左手融资 右手整合”
地址:http://www.jyqsh.com/jjrd/3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