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12字,读完约4分钟
中华文化模式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关系的命题是林毅夫教授于1993年提出的。 之后,很多学者都在说话,他们说得很好。 我想探讨一下能不能提出“生产力三驾马车”的概念。
坐马车,小平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正确的。 今天,我们可能会让所有的商业模式都服从于技术,但在未来的智能机械时代,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依然是不可摧毁的真理。
第二辆马车是制度,也是第二生产力。 制度中,特别是经济制度对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至关重要,如企业制。 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之所以强调建立法治经济,都是为了依靠制度延续中国经济奇迹。
文化是第几个? 作家张贤亮说文化是第二生产力,笔者认为文化是第三生产力。 文化模式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开始是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其中认为随着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新教伦理对现代资本主义的起源有重要的影响。 新教的核心理念是认为财富本身没有善恶之分,财富如何获得、如何被采用至关重要。 新教消极无为,不允许空花时间,认为时间是无价之宝。
谈到中国的文化模式和经济,梅花和牡丹的比喻非常贴切,她们认为可以代表中国文化的二重性。 首先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我国是以集体主义为重点的国家。 其根源在于治水,我们是黄河难民的后代。 大水过后,禹将建设民生工程。 禹如此重视民生,又如此有号召力。 我们都是灾民的后代,我们的集体主义高于个人主义。
其次是权利距离。 我们对此的宽容率很高。 中国人敢冒险吗? 实证研究表明,不仅大陆人,全世界的中国人也敢于冒险,但这种风险规避性指数低的原因与美国人相同。 美国人是天马行//k0//,中国人也是天马行//k0//,这不太容易想象。 我们的不明确性回避指数特别低,证明了我们敢于冒险,和日本人相反,和美国人同等。 这就是我们牡丹的精神。 敢于冒险。
再次,长期方向和短期方向。 从长远来看,也与洪水有关。 长期取向和短期取向与日本文化相似。 我们的储蓄率很高,平时吃苦耐劳。 这就是梅花的精神。 忍受痛苦。
必须从中华文化维度的比较特征出发,思考自己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首先是梅花精神,侧重长远,储蓄率高,吃苦耐劳。 其次是牡丹的精神,避免不明确性,敢于冒险。
梅花精神属于劳动参与率,牡丹精神属于创业参与率。 为什么提到了劳动参与率? 从最近的美国经济来看,失业率下降的原因在于劳动参与率下降,以及由于劳动参与率下降导致美国失业率下降,从而影响了美联储货币政策。
从2007年的重要研究成果来看,各个国家的跨文化比较结果显示,新教居民的劳动参与率和就业率的比例很高。 这是重要的文化现象。 因为这个文化是第三生产力。
文化模式还与创业参与率、自雇率相关。 研究表明,不明确性回避度高的人创业参与率低。 风险偏好小的人们不想创业。 所以美国在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中国人,所有人都是公司的家。 应该这样做。 因为我们有这样的文化基因。 牡丹的精神是勇敢创新。
年增加的内资公司数量前所未有。 以前每年追加50万家左右的新内资公司,年这个数字达到了100万,现在暴涨到了200万。 另外,个体经营者以前有减少的趋势,但今年9月超过了500万人。 这将是新的创业浪潮。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简政放权和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激发了市场活力,人口规模与简政放权合二为一,掀起了新的第三次创业浪潮。 这将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
他认为华北平原形成了炎帝和黄帝两个部族,形成了与之相称的梅花精神和牡丹精神。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如果能发扬这个逐渐走向世界的梅花精神和牡丹精神,中国人一定会通过努力,改变人类的命运。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 )。
来源:经济之声
标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制度是第二生产力”
地址:http://www.jyqsh.com/jjrd/3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