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61字,读完约4分钟

记者梅俊彦从北京来[/s2/]

昨天( 12月26日)晚,央行发布了题为《周小川:信用评级若干问题与展望》的公告,对国际评级行业进行了评价与展望。

公告中周小川认为,目前国际评级行业“发行人付费”的取现模式反映了评级机构商业化运营与维护独立性之间的矛盾,评级机构内部容易受优势驱动而偏向发行人。

“关于国内金融市场相关的评级和金融产品的评级,如果需要选择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我们必须规定在制度上实施双重评级模式。 也就是说,在选择国际评级机构的基础上,必须选择国内评级机构。 ”周小川指出,必须减少对外部信用评级的依赖性,支持国内评级机构的快速发展。

“周小川批评国际评级收钱模式 期望树立双评级制度”

备受质疑的国际评级业

记者表示,无论是中国银领域的人还是学术界,国际评级机构都有很多微词。 一位银行领域的资深解体师多次向《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表示,三大评级机构在今年的金融危机中发挥了极其不光彩的作用。

其中,银行领域的分析师曾表示,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爆发前,将美国次贷债券认定为与美国国债同等的aaa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球投资者大规模购买这类证券,从而为金融体系埋下了风险。

“从最初的次贷危机迅速发展为全球金融危机,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全球金融市场对整个评级行业不太满意。 人们希望评级企业能够事先发现重大的潜在问题,但实际上评级企业并未及时发现,其评级水平、做法、机制等受到广泛质疑。 ”周小川说。

“周小川批评国际评级收钱模式 期望树立双评级制度”

周小川说,国际上对评级机构的看法第一,是对其前瞻性不满意,其评级加剧了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敏感时期的评级调整加剧了经济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评级的做法论和内部程序不充分透明,领域垄断程度高,

其中,周小川认为,国际评级机构缺乏竞争力,评级机构内部业务之间存在优势冲突,可能影响独立性。 目前,发行商支付的评级接收模式就是一个例子,评级机构内部受其优势的驱动,容易偏向发行商。

另外,一些监管者和投资者过分依赖外部评级,容易发生道德风险和责任的相互挤压,评级行业对市场的影响也过大。 宏观经济形势好的时候,评级企业不断上调评级,一旦发生市场过分乐观的经济衰退,评级企业往往会突然大幅下调评级,误导形势恶化的预估,扩大波动性。

“周小川批评国际评级收钱模式 期望树立双评级制度”

支持国内评级机构的迅速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周小川介绍了由人民银行主导、有关部门和金融界共同参与的信用评级课题研究的首要观点。

周小川表示,应减少对外部信用评级的依赖性,特别是大型金融机构。 因为如果有第三方评级的根据,无论管理和交易是否正确,风险管理者和交易者都可以向评级机构负责。

因此,周小川认为大型金融机构内部有更充分的新闻,更强的研究能力,内部评价应该占更大的比重,对产品及其风险进行判断的越来越多。 加强对大型金融机构的自主评价,使金融机构自身的意见在市场上占有相应的地位。

“评级公司不像任何市场参与者一样,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不仅要自己评价,还要算上自己的资金,真的需要承担风险。 ”周小川指出,这也正如评级机构所讨论的那样,只是判断机构或产品未来的违约概率,提供参考意见,判断错误不承担责任。

“周小川批评国际评级收钱模式 期望树立双评级制度”

因此,为了建立适当的评级行业竞争格局,周小川提出政府机构、领域协会、社会研究机构等比较中立的部门参与设立新的评级机构,扩大市场竞争,打破垄断。

“今后,我们要支持国内评级机构的快速发展,给国内评级机构的快速发展留出越来越多的空之间,让它们的未来成长为国际评级机构。 ”周小川说。

如何为国内评级机构提供快速发展的机会? 周小川认为:“一个好办法是借鉴国际经验,实行双重评价制度。”

所谓“双重评级制度”,是指如果需要选择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中国应该在制度上做出规定,同时,也必须选择国内评级机构。

在监管方面,周小川希望监管政策协调和促进评级业向健康方向的快速发展,尽量不要引起利益冲突。 在做法论和评级过程方面提供充分的透明度。

来源:经济之声

标题:“周小川批评国际评级收钱模式 期望树立双评级制度”

地址:http://www.jyqsh.com/jjrd/7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