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23字,读完约4分钟
目前,市场上包装精美、名称华丽、概念新颖的食用调和油成为许多家常菜用油的首选。 但是,最近在多家超市采访时发现,食用调和油产品在名称标示、原料比例、营养定义等方面有很多“说不清、不知道路”。 专家表示,应尽快制定调和油国家标准,纠正其中的不正当行为。
食用油的产品名称标示为“五花八门”
据悉,调合油用量已占我国小包装食用油使用总量的30%以上。
据采访,调和油生产公司只以很小的比例加入营养价值高、价格高的油,以价格低的食用油为第一成分,但调和油的名字是以前的人起的,产品命名非常不规范。
调制藻类DHA的油、添加深海鱼油的油、调制天然谷物的油、调制均衡的油……。 在长沙市岳麓区大型超市的食用油架旁,一对来买不同等级调和油的中年夫妇向记者表示困惑:“名字都很华丽,不知道是什么。”
在采访中发现,国内许多调和油产品的名称表示模糊,有相似之处,有误导顾客,故意打“边球”的嫌疑。 例如,某国内知名企业品牌的5升调合油,产品名为“花生浓郁的食用调合油”,产品原料依次为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
卫生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前食品标签通则》规定:“各种配料应当按照制造或加工食品时添加量的降序排列。” 由此推测,这种“花生稠食用调和油”比价格较低的菜籽油和大豆油含量少,但命名上故意突出花生油。
长沙理工大学食用油脂研究专家吴苏喜教授表示,市场上很多公司都是以盈利为目的,利用客户对调制油产品了解不够,故意混淆概念,擅自冠以名字。
食用调合油原料的比例被视为“最高机密”
据采访,长沙某超市销售的14个企业品牌的55种调和油中,5种产品的配料表只标注了“精油菜籽油51%-54%”、“冷轧山茶油、玉米油”等文字,其余
在“非转基因茶籽调配油”的货架前,一位销售人员表示,该调配油中茶籽油和菜籽油的配比为7∶3,不添加其他油脂。 但是,该企业品牌5升包装的纯茶籽油价格为338元,据该销售人员介绍,该企业品牌“茶籽调和油”中仅茶籽油价格就超过230元,而根据价格标签,该调和油的价格仅为83.5元。
张明勤是湖南省知名油脂公司的技术顾问,有几十年食用油领域的工作经验。 记者表示,由于价格上涨,市场上调制油的成分以大豆油、棕榈油为主,茶籽油、花生油等价格较高的油类所占比例不大。 各公司之所以不对调制油的原料比率保密并不声明,一是权威部门无法检测出原料比率,二是保护产品配方的商业考虑。
吴苏喜指出检测手段不成熟,调和油的成分和配比模糊,为一些不良商家生产劣质调和油,采用廉价油料为下一次充电提供空之间。 业内人士表示,各生产公司将调和油的具体配方比例视为最高机密,在所有领域始终不明确。
规范食用调和油市场混乱需要制定国标
吴喜告诉记者,2005年开始,国家粮食标准委员会制定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2007年形成《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送审)》。 该审稿规范了调和油的原料比例和产品标识命名等问题,确定了原料比例的多寡应作为调和油命名的参考。 如果产品标识为“花生调和油”,则证明该产品中花生油所占比例最高。
但是,国家标准制定的核心问题——检测手段和标准的制定,在审稿中没有体现出来。 据吴喜介绍,无论动物油、植物油或其他油脂,其化学本质都是甘油三酯,各类油脂结构相同,性质相近,混合后检测极其困难。 目前,食品检测部门只能做利用油脂特征成分的定性反应配制油料品种的“定性报告”,不能实现原料比例的“定量检测”。
“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专业系统调和油对比实验数据库,通过变量对比实验分解调和油中各种油脂特征脂肪酸的含量,判断各种油脂的原料比例。 为大范围检测提供坚实的科学数据基础,克服目前无法检测、检测结果不稳定的技术难关。 ”张明勤说。
来源:经济之声
标题:“食用调和油标示不清 专家建议早出台国标”
地址:http://www.jyqsh.com/jjrd/6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