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02字,读完约4分钟
年10月25日23时33分,中国第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在长征三号丙火箭下轰鸣上升空 这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将与先前发射的15颗北斗导航卫星组成网络运行,形成区域服务能力。
按照计划,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于明年初为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正式服务,这标志着我国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我国正式迎来北斗导航时代。
北斗起航
在许多人眼里,gps是导航的代名词。 但出乎意料的是,在提出利用卫星导航定位的构想方面,中国与世界同步。
美国的gps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几乎在同一时间段,我国开始设计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命名为“灯塔”,但据了解,由于国家财力等原因,工程一度搁浅。
1983年,“两弹一星”元勋、中科院院士陈芳允提出双星定位设计方案,基于该方案,我国开始积极论证。 1994年,经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批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大幕正式拉开。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比gps晚了20年,但技术差距不明显,最终目的仍然是走向世界。
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我国创造性地提出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快速发展的总体思路:“先区域”和“全世界”,采取“三步走”的快速发展战术。
第一步,建立北斗卫星双星定位测试系统,形成区域主动定位和导航服务能力; 第二步是完成三种轨道十几颗卫星的发射,建设区域导航系统,形成区域被动服务能力,为亚太地区提供定位、导航、授受和短消息通信服务; 步骤3 (建设由3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以上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的覆盖世界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服务能力。
目标: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据航天科技集团相关人士介绍,刚刚发射的第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地区卫星导航系统的最后一颗网络卫星。
记者了解到,从2004年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到去年10月,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网络发射任务全部顺利完成。 短短8年间,中国完成了16颗导航卫星密集发射的壮举。 经过一段时间的网络调整式运行,系统具备稳定、连续覆盖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部分亚太地区的服务能力,为客户提供定位、导航、授受以及短消息通信等服务。 届时,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三步走”的第二步战术目标将全部实现。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部部长赵小津表示,今后,中国将相继发射组网导航卫星,提高系统服务能力,扩大复盖区域。 到了2010年,将建成由30多个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据航天科技集团相关人士介绍,北斗导航系统建设完成后,我国将拥有与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盟“伽利略”比肩的全球导航定位系统。
应用:步伐急促,任务繁重,前景广阔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急需网络建设,北斗应用及其产业化步伐也在加快。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应用于交通运输、基础测绘、工程测量、资源勘查、地震监测、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等多个国民经济行业,在应急救援中也发挥了重要意义。
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2003年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正式服务以来,广泛应用于交通、渔业、水文、气象、林业、通信、电力、救援等多个领域,注册客户达到6万人,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交通运输方面,基于北斗系统的“道路基础设施安全监控系统”、“港口高精度实时定位调度监控系统”等应用宣传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在海洋渔业方面,建立了基于北斗系统的海洋渔业综合新闻服务平台,实现了对渔业管理部门的船位监测、紧急救援、新闻发布、渔船进港管理等服务。 渔民不仅可以通过渔船上安装的北斗导航装置了解渔船的行进路线和周围渔场的位置,还可以通过邮件与陆上渔船管理部门联系,如果遇到台风和疾病需要求助的话,可以通过一条邮件求助。 通过北斗导航,渔民可以准确了解行情,对比之下可以制定渔业计划。
在水利方面,建立了基于北斗系统的水文监测系统,实现了多山地区水文测报新闻的实时发布,大大提高了灾情预报的准确性,为防洪抗旱规划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来源:经济之声
标题:“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即将建成”
地址:http://www.jyqsh.com/jjrd/4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