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48字,读完约3分钟

中美关系实质上很简单。 为了实现经济增长,中国需要美国的创新技术,美国需要中国的市场。 如果双方都想从共生中获益,唯一的方法就是相互合作,扩大投资,实施改革。

中国和美国目前正在经历重要的结构性变化,双方都认为这种变化将结束中国制造廉价产品美国购买的黄金时代。 很多人特别担心。 如果这种变化引起了两国的直接竞争,只有一方能够获胜。

我能理解这种担心,但那是基于错误的前提。 双方还应受益于新关系的迅速发展。 这种新型关系反映了不断变化的结构现实——中国经济不断增长,其实力相对于美国不断增强,技术变革突飞猛进,快速发展中国家收入不断提高推动着世界供应链的演化。 但是,双方首先应该承认,两国以互利方式相互依存的旧模式过时了,现在需要的是新模式。

“外媒:中国和美国是世界经济“连体婴””

旧模式为双方服务了30年。 在此期间,中国的经济增长由劳动密集型出口领域推动。 由于美国和其他西欧国家出口的技术和知识,出口领域变得比较有竞争力。 这伴随着中国巨大的公共投资和民间投资(可以高额甚至过剩的储蓄),支撑着很多中国人的收入增长。

“外媒:中国和美国是世界经济“连体婴””

另一方面,美国客户在贸易商品行业从产品相对价格的下降中获益。 相应地,就业在美国转向高附加值的生产活动,这推动了美国人收入的增加。

当时全球供应链的首要方向是从东到西,这反映了世界经济中贸易商品行业内诉求的构成和位置。

但是,这一切都在变化。 特征正在从价格转向经济增长。 供应链现在是双向运转的,用新的方法相互结合。 中国的诉求不仅在增长,而且由于收入不断提高,正在向高级商品和服务转移。

中国的作用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这家以前向西方提供便宜货的供应商现在已经成为西方产品的重要顾客。 这为先进经济区块提供了恢复经济增长和就业平衡的重要机会。 前提条件是在形成这些先进经济区块的供应链的相应部分具有竞争力。

“外媒:中国和美国是世界经济“连体婴””

中国人的收入在增加也表明中国正在发生结构性的变革,对高级业务的诉求在增加。 技术和知识仍然很重要,但在吸收西方工具和技能之余,中国必须自己开发新技术。

为了应对这种结构性变革带来的挑战,美国政策的目标是扩大贸易规模,关注就业。 另外,美国政策以外部诉求为方向的新定位还必须着眼于教育和投资这两个重要行业。

一流的教育对为中产阶级创造新的就业至关重要,投资可以保护美国特别是美国的中小企业摆脱全球供应链的不幸。 此外,如果消除限制外国直接投资,特别是中国直接投资的美国进入壁垒,美国短期内也能受益。

在中国方面,政策不是问题。 中国领导人已经认识到另一种经济增长模式快速发展的重要性,并将这一认知纳入了“十二五”计划。

中美关系实质上很简单。 为了实现经济增长,中国需要美国的创新技术,美国需要中国的市场。 双方要想从共生中获益,唯一的办法就是相互合作,进行实质性的投资,在太平洋两岸实施改革。

来源:经济之声

标题:“外媒:中国和美国是世界经济“连体婴””

地址:http://www.jyqsh.com/jjrd/7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