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43字,读完约5分钟
文:罗慧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人们享受着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成果,共同承担全球化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
2008年开始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产生了蝴蝶效应,使这场危机迅速波及全球,新兴市场未能幸免。 随着国际资本的进入,金融市场不发达的新兴经济体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
新兴市场的波动更是剧烈
在过去的20多年里,新兴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备受瞩目,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新兴市场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拯救世界经济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繁荣的时代,任何经济区块都无法在这样的金融海啸中独领风骚,多年来过分依赖海外投资和出口贸易的新兴市场也注定要在海啸中承担更大的市场波动。 事实上,金融危机爆发后,股市暴跌的灾区不是金融海啸的中心,反而是最受关注的新兴市场。
以摩根士丹利创业板指数为例,彭博数据显示,2008年下跌了54.47%。 从市场来看,2008年,印度孟买的sensex30指数下跌52.45%,涨幅为66.59%; 菲律宾证券指数下跌48.29%,涨幅54.03%; 泰国的set指数下跌47.56%,振幅为59.03%; 巴西的ibovespa指数下跌41.22%,振幅为69.63%; 俄罗斯rts指数和上证指数跌幅更是达到了72.41%和65.39%,振幅分别达到了77.97%和73.32%。
与同期相比,美国三大股价指数道琼斯工业平均跌幅33.84%、振幅43.95%、S&P500类指数跌幅38.49%、振幅49.75%、纳斯达克综合跌幅40.54%、振幅51.5%,均反对金融海啸
当市场气氛突然由贪婪变为恐惧,流动资金突然收紧,信贷市场突然冻结时,新兴市场的资产大幅抛售。 这反映了投资者对全部市场风险资产的恐惧,即使是像新兴市场这样有良好基本面支撑的股市也未能幸免,过度投机和本土资本的低效也使得新兴市场对股市风险的反应更加敏感。
危机迅速渗透到实体经济
不仅股市受到波及,新兴经济体的一大优势是自然资源丰富,对商品价格的反应也更为敏感,因此在金融危机之前,拉丁美洲、东欧和中东地区已经受益于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也为这些国家的内需和建设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008年,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率已经出现放缓的边缘。 首先是俄罗斯。 2008年12月,经济首次出现负增长。 中国的gdp增长率也从2008年2季度的10.1%下跌到了2009年1季度的6.1%。 曾经创造gdp神话的印度也摆脱了这个圈子。
美联储向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热钱纷纷流向新兴市场,加速了新兴市场本币的升值。 对出口公司来说,这是更大的打击,纺织公司、汽车领域、船舶领域也深受其害。
以中国为例,作为制造业大国,欧美诉求的减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很明显。 2008年,中国出口呈现减速迹象,仅上半年出口额增长率就比去年同期下降近6个百分点,出口数量也下降1.5个百分点。 另外,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海外公司遭受损失,违约率开始上升,出口公司的外部信用环境也进一步恶化。
贸易盈余增长放缓,不仅导致了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还推高了这些国家的失业率。 2008年12月,巴西裁员65.5万人,比2007年翻了一番,中国、俄罗斯、印度破产的外贸公司也在持续增加,这些国家面临着内需、外需都无法恢复的困境。
新兴市场的后危机时代
现在,金融海啸爆发已经过去了近5年,世界经济也因衰退的影响而一步一步变得困难。
近20年来,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仍优于许多发达国家,但这并不表明新兴市场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领头羊。 事实上,在后危机时代,新兴市场面临着更大的风险。
金融危机中,拉动新兴市场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自然资源出口和海外直接投资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世界央行实施超量宽松货币政策的过程中,新兴市场有大量热钱流入。 这样的资金不参与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导致了新兴市场的资产泡沫。
2008年触底以来,大部分新兴市场股市涨幅均超过欧美等发达国家特别是东南亚股市,涨幅几乎超过100%。 但是,随着欧美等经济体的复苏,追求短期利益的热钱也将大规模撤出新兴市场,回流欧美等发达国家。 这样的资本大进,对金融市场不发达的新兴经济体来说,无疑也会带来更大的冲击。 后危机时代,新兴市场不仅面临自身结构调整的潜在风险,更有可能成为金融危机后遗症的最后受害者。
作者是海外研究室的研究员
金融海啸影响世界经济图景
来源:经济之声
标题:“全球颤栗:金融危机给新兴市场带来巨大冲击”
地址:http://www.jyqsh.com/jjrd/7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