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51字,读完约4分钟

实习记者白亚静从深圳出发

中国的经济制度总是被美国诟病,但中国学者往往热爱自由市场。 一直标榜自由市场支持者的美国,提议修改智库20多年来实践的“自由市场主义”。

7月11日,在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与美国经济战术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中美经济再平衡战术”研究成果发布会上,两国智库均将平衡中美经济的处理方案聚焦于两国现有产业政策的变更。 其提案的本质是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开始的。

“中美经济怎么再平衡?双方学者审视各自产业政策”

7月5日至7月6日,中国两位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和张维迎在上海就“政府边界”与“市场力量”的关系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但当时他们讨论的范围仅限于中国,美国只能作为对中国产业政策的例证。

在两人的讨论中,与会的中国学者大多支持张的观点,即中国政府应该不干预经济。 但是,在7月11日的会议上,美国经济战术研究所呼吁美国政府“美国应该介入经济,否则将失去这场战争”。

失衡的原因

中美两国智库分析失衡的原因,对理解美国智库的观点很重要。

美国经济战术研究所执行所长史蒂芬·奥尔森表示,总体来说,美国和中国就像硬币的两面,中国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导致美国实际利率过低,信贷扩张,刺激了美国信贷成本的增长,然后,在美国过度追求自由贸易的情况下,有了进口的大门

“中美经济怎么再平衡?双方学者审视各自产业政策”

在他看来,一方面,从美国不合理的信用费用,以及政府追求自由贸易时出于战术而不是经济利益的考虑,外国制造商和出口商从美国顾客的欲望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破坏了美国的贸易平衡。 另一方面,中国的政策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战术,一方面以中国国有公司为出口主力,另一方面中国的家庭收入越来越趋向储蓄而不是支出。

“中美经济怎么再平衡?双方学者审视各自产业政策”

与美方的结论略有不同,中方报告称,中美经济失衡的原因在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失衡。

中方报告显示,另一方面,以年数据为例,美国城镇化率达82.4%,工业化率只有20.15%,对美国经济来说,在没有制造业的基础上建立高技术概念是不现实的。 另一方面,根据世界各国快速发展的常规规律,工业化开始后,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应高于工业化水平,但中国在2009年之前城市化水平略高于工业化水平。

“中美经济怎么再平衡?双方学者审视各自产业政策”

虽然关于失衡原因的具体表现不同,但双方都承认,美国的高成本、低投资、中国的低成本、高投资共同推动了经济失衡。

处理的想法

在分析失衡的原因后,奥尔森说,美国不存在中国式的“产业政策”。 他就美方如何实现再平衡提出的处理思路是:第一个修正后的“自由市场主义”,不仅承认制造业的重要地位,而且政府干预经济,使贸易政策首先有利于本国贸易的快速发展,通过征税使家庭费用和收入相一致等 关于中国应该改善的事情,在他看来,国民收入的大部分应该从公司转移到家庭,开放过剩的储蓄、投资、进口渠道,鼓励支出,而不是维持适当的汇率水平。

“中美经济怎么再平衡?双方学者审视各自产业政策”

但是,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美国不仅绝不是“自由市场主义”,相反,美国的产业政策非常强大。 他认为,与中国产业政策倾向国有企业相反,美国通过补贴、直接购买、税收等手段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非常大。

“中美经济怎么再平衡?双方学者审视各自产业政策”

虽然郭万达不同意奥尔森对美国的现状描述,但对中国产业政策的改革建议依然落在推动中美双边投资协定( bit )和中国加入环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tpp )的谈判上。 在他看来,这是与美国同行在中国产业政策上的共识。

中方报告称,bit有可能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红利,促进外贸,但值得观察的是,负面清单的退出意味着政府职能部门不再轻易退出支持类投资目录。 显然,这与奥尔森提出的中国应减少过度投资的政策支持相似。

关于tpp谈判,郭万达建议推进以加快劳动者、知识产权保护等改革。 在他看来,奥尔森提出的美国应该从战术角度出发,转向经济利益角度考虑贸易协定,而与他提议推进tpp的谈判,是双方的共同点,从经济角度考虑贸易协定。

来源:经济之声

标题:“中美经济怎么再平衡?双方学者审视各自产业政策”

地址:http://www.jyqsh.com/jjrd/6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