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32字,读完约4分钟

马光远(经济学家)

事实上,在国家统计局公布这个数字之前,市场已经普遍预计7月份的cpi将在6月份上涨2.2%,然后除以“2”进入“1”时代。

总体而言,三个因素对cpi走势的影响极大。 一是通货膨胀进入下行通道的大趋势。 本轮通胀最高点为7月,创下6.5%的最高点后,受宏观政策特别是货币收缩的影响,开始进入缓慢的下行通道。 加上欧美经济整体低迷,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进口性通货膨胀的因素大幅减弱。 可以说世界今年上半年的物价总体呈下行趋势。第二,是长尾巴因素的巨大影响。 7月份的cpi创下30个月以来的最低纪录,仍然受到残留因素的影响。 去年7月,cpi为本轮通胀最高点,因此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数留存因素较大,7月份留存因素对cpi的影响达到0.47个百分点。 最后,必须谈谈“猪”的贡献。 7月猪肉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18.7%,影响cpi比去年同期下降约0.71个百分点。

“CPI破“2”不忧通缩须防滞胀”

但是,与cpi的大幅下跌相反,人们并不认为物价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 即使在旺季,蔬菜和食用油的价格也在上涨。 当然,cpi的增长率下降并不等同于价格的实质性下降,cpi的数字本身也并不反映实际价格的一些变化。 除此之外,根据我国cpi费用品的构成和选择的样本,我认为7月份cpi跌破“2”是“假跌倒”。

“CPI破“2”不忧通缩须防滞胀”

“假跌”不仅意味着价格没有实质性下跌,随着“假跌”的季节性因素的消除,价格将明确其真实面目和真实走势。 笔者认为,无论从下半年的宏观经济走势、耀尾因素还是影响价格走势的其他因素来看。 7月的1.8%很可能成为年内物价的最低点,之后将稳步回升。 理由有以下4点。

“CPI破“2”不忧通缩须防滞胀”

首先,从上月比来看,7月的上月比数据结束了连续下跌,时隔4个月再次上升。 此外,食品价格相对稳定,但从分类来看,统计局公布的8种物价数据中,除交通和通信外的7种价格较去年同期有所上涨,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居住涨幅均超过0.5%。

“CPI破“2”不忧通缩须防滞胀”

其次,降低cpi的影响逐渐减弱。 7月的残留效应对cpi下调的影响为全年最大。 8月,特别是9月和10月,由于基数低,留存率因素对降低cpi的影响因素明显降低。 第三,万一7月份的猪肉价格也将成为本回合“猪循环”的拐点。 猪肉价格已经连续跌破盈亏平衡点,国家又开始收购储备肉,但是猪肉价格不会再低了。 监测数据显示,8月以来,全国猪肉价格缓慢上涨,随着下半年生产能力下降,猪肉价格总体上涨基本是成比例的。 第四,货币政策基于稳定增长,在保持稳定基调的情况下趋于宽松,上半年货币投入为4.68万亿美元,下半年随着投资力度加大,货币投入量至少与上半年持平,全年为9.5万亿美元左右,预计将在实质稳定中趋于宽松 第五,国际大宗商品和粮食价格下半年很可能回升。 虽然油价已经上涨,但受美国干旱的影响,国际粮价对中国粮价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小。

“CPI破“2”不忧通缩须防滞胀”

考虑到下半年深化资源价格等深层改革,深化收入分配行业改革,影响价格本身的因素多为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而不是拉动价格下跌的因素。 这意味着7月的“1.8%”真的成了昙花一现的幻想,年末cpi很可能再次回到“3”以上。 考虑到整体宏观经济依然疲弱的事实,ppi连续5个月下跌,近年来实属罕见。 下半年宏观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没有明显恢复,物价再次回到“3”以上,就会出现可怕的中国式“停滞”局面。

“CPI破“2”不忧通缩须防滞胀”

事实上,对于长期以来依赖货币增发作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政策推动力的国家来说,发生通缩的概率非常低。 笔者担心的是“停滞膨胀”。 “停滞膨胀”并不是以前流传的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停滞,宏观经济有可能处于比较低的增长率(例如8%以下),但物价在上升。 物价上涨的首要根源是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而持续输送超级货币,但在实体经济库存化、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下,超级货币不进入实体经济,只是被推高,当然不引起“停滞膨胀”的政策工具和/ / 改革收入分配,用大量财政盈余来弥补晚年和医疗等公共服务行业的债务,开放真正能够为民间投资赚取所有金钱的行业,用供给学派代替凯恩斯主义。

来源:经济之声

标题:“CPI破“2”不忧通缩须防滞胀”

地址:http://www.jyqsh.com/jjrd/8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