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93字,读完约4分钟

每经记者陈珂从上海

获悉:“了解国家经济战术的新内涵,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比较有效地结合这一大战术,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根本之路。 ”。 上海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理事长、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建文在接受《每日经济信息》(以下简称nbd )采访时做了如下表示。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必需结合国家大战术”

在他看来,没有人民币的国际化,上海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 到年,资本项下的人民币很可能可以自由兑换,在这个过程中,上海必须在机构、市场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发挥条件成熟后调动和配置资本的能力。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必需结合国家大战术”

基于此,杨建文认为,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绝不是单独能够完成的任务,“必须与国家经济的大战术进行比较并有效地结合”。

nbd :国际金融中心在于能够筹集世界资本资源。 实现这样的目标,最根本的支持因素是什么?

杨建文:如果本币不是国际货币,就无法实现金融中心最核心的功能,更不要说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 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 因此,国务院希望上海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承担重大责任,但人民币要迅速发展成结算货币,进而成为投资货币,进而成为储备货币,必然有一个艰难的渐进过程,已经存在的矛盾和难点都有可能在相当程度上集中在上海。 因此,上海在知识、人才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准备不可或缺。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必需结合国家大战术”

年前,人民币在资本项下可以自由兑换的机会很大。 首先,上海要从机制、机构、市场监管等全方位做好准备。 这样,先决条件实现后,上海就可以逐步发挥调集全球资本资源的能力。

nbd :目前上海的各种金融生态已经比较完整了,但是在准备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缺少了什么?

杨建文:目前,上海现有金融机构近900家,股市、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债市、外国汇市、票据市场、期货市场、金融期货市场等也较为集中,目前已成为全球要素市场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 但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并不像一般所说的那样是“市场+机构”,拥有市场条件和机构是前提条件,不是必要条件。 真正的充要条件是市场和机构比较有效结合的集成功能和扩散功能。 市场和机构能否比较有效地结合,取决于一系列的制度条件、政策措施和从事方法。 在这几个方面,我们并不是已经做好了各项充分的准备,也很难说我们已经做好了清晰的构想。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必需结合国家大战术”

nbd :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与国家大战术应该是什么样的结合关系?

杨建文: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是一个可以单独完成的任务,需要上海在城市功能上给予更高标准的自我定位,必须与国家经济的大战术相结合。

理解“国家战术”的内涵和外延比20年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上海下一条路该怎么走。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抓住了90年代中后期以来这个转移国际制造业中心的大好战术机遇,成为了经济大国。 然而,今天中国作为经济大国崛起,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支持。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对政府近几个月来加大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促进力度有深入的了解。

探索如何通过体制创新,满足创新需求,贴近市场,比较有效地控制风险的监管制度,形成中央与地方之间有效联动的机制。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只有上下联动才能在我国国际金融结构的变化中夺取有利的战术地位。 这就需要在国务院相关部委和上海市之间建立相互关系。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必需结合国家大战术”

采访对象

上海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理事长、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建文

[/br// ] [/br// ]

每次预约的电话号码

北京: 010-59604220上海: 021-61283003深圳: 0755-33203568成都: 028-86516388

来源:经济之声

标题:“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必需结合国家大战术”

地址:http://www.jyqsh.com/jjjr/17197.html